【中药百科】解表药_清热药_健康百科_1健康网
中医/中药百科
解表药

  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入膀胱、肾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羌活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 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青海、西藏。

  羌活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3-10g;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羌活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作用: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

  羌活的禁忌

  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羌活的附方

  ①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四至五钱,板蓝根、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②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医级》羌活汤)

  ③解牙临寒: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张元素九味羌活汤)

  ④治太阳经头痛: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为末,鼻内搐之。(《玉机微义》)

  ⑤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之证: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

  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羌附汤)

  ⑦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

  羌活的相关论述

  1、《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2、《本草纲目》:“羌后、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1]

  3、《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4、《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胖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亦。”

  5、《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查看详情

风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

清热药

  石膏

  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

  性味:味甘、辛,性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

  形态特征: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两面较平坦,无纹理及光泽;纵面通常呈纵向纤维状纹理,具绢丝样光泽。体重,质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气微,味淡。以块大、色白、纵面纤维状、有光泽、质松、无杂货石者为佳。

  石膏的用法用量

  用法: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取净石膏块或粗粉,置无烟炉火或适宜的耐火容器中,或武火加热,煅烧至红透,酥脆时取出,凉后碾细。

  石膏的功效作用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作用: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③《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⑤《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⑥《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⑧《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⑨《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⑩《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石膏的禁忌

  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石膏的附方

  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⒀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保寿堂经验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生)一钱。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卫生杂兴》)

  ⒄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⒅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⒆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仁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石膏(煅)九钱,黄灵药一钱。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撒于患处。(《医宗金鉴》九一丹)

  石膏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2、《本草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3、《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 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4、《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查看详情

泻下药

  大黄

  别名:香大黄、马蹄黄、将军、生军。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入药部位: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功效作用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主治: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作用: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禁忌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④《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⑤《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大黄的配伍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250克(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100克。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4、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150克,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50克,官粉50克,将前项大黄末50克,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5、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100克,麻黄200克。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6、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150克,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100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25克,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7、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100克,黄连、黄芩各50克。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8、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9、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50克,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10、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11、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12、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13、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14、治小儿饮食过多痞闷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并治妇人气滞血结经闭不通,大黄八两(为末)三棱、莪术各一两(湿纸包裹煨 为末)。先将大黄银石器内好醋渍令平慢火熬干,入二味为丸如麻子大或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九食后温水送下。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卫生宝鉴》三棱煎丸)

  大黄的相关论述

  1、《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3、《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4、《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5、《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6、《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7、《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 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御览》)。

  8、《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9、《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查看详情

化湿药

  广藿香

  别名: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全株长30-60cm,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茎钝方柱形,直径约2-7mm,节间长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长2-4cm,被柔毛。气香特异,叶微苦。

  广藿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

  炮制: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广藿香的功效作用

  功效: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广藿香的禁忌

  阴虚者禁服。

  广藿香的附方

  1、治疗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湿温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可与黄苓、滑石、茵陈等同用。(《温热经纬》)

  2、治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剂局方》)

  广藿香的相关论述

  1、《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自无容而愈矣。

查看详情

温里药

  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归心、肾、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肥大块根。

  形态特征: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175px,直径3~125px。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125px,宽0.9~75px.厚0.2~12.5px。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7.5px。

  附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3~15g,先煎,久煎。

  炮制:1、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2、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l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附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附子的禁忌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附子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

  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的配伍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3、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附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查看详情

理气药

  陈皮

  别名:橘皮。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皮。

  形态特征:1、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2、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陈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陈皮的功效作用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陈皮的禁忌

  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须慎用。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陈皮的配伍

  1、与苍术、厚朴等同用,用于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

  2、与山楂、神曲等同用,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者。

  3、与枳实、生姜等同用,用于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者。

  陈皮的附方

  ①治霍乱呕吐:陈皮三钱 藿香二钱.因寒者 配干姜、砂仁各一钱五分;因热者 配黄连、黄芩、滑石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脾胃不调, 冷气暴折, 客乘于中, 寒则气收聚, 聚则壅遏不通, 是以胀满, 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 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 食前.(《鸡峰普济方》宽中丸)

  ③治元气虚弱 饮食不消 或脏腑不调 心下痞闷:橘皮、枳实(麸炒黄色)各一两 白术二两.上为极细末 荷叶裹烧饭为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 白汤下 量所伤加减服之.(《兰室秘藏》橘皮枳术丸)

  ④治泄泻下痢:陈皮三钱, 藿香二钱.因虚者 加白术(土炒)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因实者 加枳实 (麸炒)三钱,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⑤治小儿脾疳泄泻: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诃子肉、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食前温服.(《幼科类萃》益黄散)

  ⑥治干呕哕逆 手足厥冷: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二物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一服一升.(《医心方》引《小品方》橘皮汤)

  ⑦治寸白虫:橘皮四分, 牙子、芜荑各六分.上三味捣筛, 蜜丸如梧子.以浆水下三十丸, 先食, 日再服.(《外台》引《范汪方》橘皮丸)

  ⑧治产后大小便不通:陈皮、苏叶、枳壳(麸炒)、木通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 水煎温服.(《济阴纲目》通气散)

  ⑨治血淋不可忍:陈皮、香附子、赤茯苓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三钱, 水煎空心服.(《世医得效方》通秘散)

  陈皮的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下气,止呕。

  2、《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

  陈皮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治疗咳嗽痰多

  如果身体出现了咳嗽痰多的情况,可以将陈皮、生姜还有核桃准备好,然后一起用水煎服,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第二:胃痛

  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由于生活作息的不科学出现胃痛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可以将陈皮泡水来缓解身体的不舒服情况。将陈皮、生姜还有红糖准备好,然后将陈皮还有生姜用水煎煮,随后加入少量的红糖搅拌均匀之后服用。

  第三:呕吐

  将陈皮、大米还有姜汁准备好,然后将姜汁还有陈皮用水煎服,也可以加入大米进行熬粥,能够很好的治疗身体出现呕吐的情况。

  第四:烫伤

  如果身体出现了烫伤的部位,也可以将陈皮进行擦拭患处。

  第五:慢性胃炎

  将干燥的陈皮细细的研磨成为粉末,随后加入少量的白糖,然后用温开水冲泡空腹服用。

  第六:支管炎

  将陈皮还有大蒜一起用开水进行冲泡,然后代替茶水进行服用。

  第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将干燥的陈皮还有红枣一起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十分钟之后就可以了,建议每天在吃饭之前多服用一些,不仅能够很好的增加食欲,同时对于消化不良的情况治疗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第八:感冒咳嗽

  如果身体出现了感冒并且伴随咳嗽的情况,可以将新鲜的陈皮放入锅中用水煎煮,随后加入少量的白糖服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身体发汗,同时还能够快速令身体恢复健康。

  第九:美容养颜

  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维生素C以及香精油,可以将橘子皮晒干之后和茶叶一起服用,这样冲泡服用不仅能够起到提神通气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令气味更加的倾向。另外,服用陈皮之后能够很好的将体内的毒素排出题为,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体内内循环的协调,皮肤也就会越来越好,人也会越来越漂亮。

  第十:祛痰止咳

  陈皮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性温,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通气、健脾、解腻、化痰还有止呕等等的作用。如果出现了咳嗽痰多、食欲不振或者是消化不良等等胃部疾病的时候,将适量的陈皮泡水喝都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陈皮对于脾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不仅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肠胃蠕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清除肠道中的积气,并且起到祛痰止咳的作用。日常可以适量的经常服用一些,具有非常不错的保健身体的功效。

  陈皮泡水喝的禁忌

  虽然说陈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使用,那么对于身体也会产生副作用的。具体的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胃酸过多不能够服用陈皮水

  陈皮的主要功效就是健脾理气还有化痰止咳,主要应对的症状就是胃疼或者是消化不良。但是,陈皮具有一定燥湿作用,如果是一些身体中出现胃火、气虚或者是燥咳的患者最好不要过多服用,避免身体的病情更加严重。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群一周服用一次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量服用。

  第二:服药期间禁止服用陈皮水

  专家告诉我们,陈皮对于药酶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正在服药期间的患者如果需要很皮水泡水喝最好能够事先征询医生的建议,避免影响药效或者是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三:孕妇吃陈皮水要注意

  孕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个时候服用的食物不仅影响着妈妈的健康,对于腹中胎儿的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孕妇都非常关心在怀孕期间能不能够吃吹牛皮的问题。由于陈皮具有很好的条中开胃还有化痰燥湿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些咳嗽痰多、恶心、腹胀或者是食欲不振的患者具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如果孕妇的体质是属于气虚体燥或者是阴虚燥咳的情况,同时身体还伴随有实热、吐血的情况,那么建议孕妇一定要做好忌口的工作,避免对自己还有胎儿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孕妇一定要服用陈皮,那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具体的情况如下:

  1、怀孕早期很多女性都出现了孕妇的情况,如果问题比较的严重,那么可以闻一闻陈皮的味道,或是少量的服用一些陈皮制作出来的食物,能够很好的控制呕吐情况;

  2、如果孕妇的胃口并不是很好,那么可以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的陈皮,这样不仅具有开胃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化。

  3、如果是属于阴虚体质的患者,那么平时最好能够对陈皮忌口,否则身体阴虚的情况将加重;

  4、孕妇可以将陈皮和大米一起熬粥,这样不仅味道清香爽口,同时对身体也好。

查看详情

消食药

  山楂

  别名:鼻涕团、柿楂子、山里果子。

  性味:酸、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山楂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9~12g。

  炮制:1、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2、炒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色变深。

  3、焦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

  山楂的功效作用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主治: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

  用鲜山楂2斤(干品半斤,小儿酌减),洗净去核,下午3时开始零食,晚10时吃完,晚饭禁食。次晨用槟榔2两加水煎至1茶杯,1次服完,卧床休息。有大便感觉时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再大便,即可排出完整绦虫。冬天应坐在温水便桶上大便,避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完整排出。观察40例均有效。

  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20%山楂煎剂加糖矫味,每服200毫升(小儿酌减),每日3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24例,全部有效。又有用山楂2两煎服,治轻型及中型菌痢30例,除3例无效外均治愈或好转。或用生热山楂片各1两,加水500毫升煮开5分钟,分2次服(小儿酌减),4~6天为一疗程,亦有效果。

  ③用于降低血清胆甾醇

  每日用山楂1两,毛冬青2两,分2次煎服。观察20例,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253.2毫克%,治后下降至207毫克%,平均每例下降46.2毫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着。20例中有11例血清胆甾醇降至200毫克%以下,平均每例下降62.9毫克%。认为山楂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毛冬青降低血清胆甾醇的效果,各地观察结果颇不一致,目前尚难肯定;而本组病例中有4例曾单服山楂而未用毛冬青,亦取得效果,服药前血清胆甾醇平均为259.7毫克%,服药至第6周时复查,下降至214毫克%。

  山楂的禁忌

  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山楂的附方

  1、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于大,服七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

  2、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单方》)

  3、治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方脉正宗》)

  4、治肠风:酸枣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5、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本草纲目》)

  6、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茴香、柿楂子。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盐、酒调,空心热服。(《百一选方》)

  山楂的相关论述

  1、《医学衷中参西录》: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2、《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3、《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山楂泡水喝的功效

  山楂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极高的药用价值,众所周知的服用山楂的好处就是增加食欲,并且还能够很好的提高睡眠质量,并且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第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山楂中含有一种名字叫做黄酮类的有效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物质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扩张血管大小,这样血管的活力获得很好的改善,血流量也大量的增加,这样血压以及胆固醇的值就会下降,这样身体自然而然就更加的强壮。

  第二:活血化瘀

  山楂泡水喝对于身体还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特别适合一些属于血瘀型痛经的病人。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容易出现痛经的情况,例如小腹疼痛或者是月经量不顺畅等等。服用山楂水之后能够很好的降低出现痛经的可能。

  第三:防治癌症

  山楂水经常服用还具有防治癌症的作用,这是因为山楂中含有牡荆素,这个化合物对于癌症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如果身体中所含有的亚硝胺以及黄曲霉素增加,那么患有癌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增加,而山楂中所含有的牡荆素能够很好的阻断身体中的亚硝胺合成,起到很好的防治癌症作用。

  第四:促进脂肪类食物消化

  山楂中含有的解脂酶对于脂肪类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消化作用,有效的促进身体中胃液的分泌,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消化能力。所以说,将山楂泡水喝具有很好的健胃消食、开胃的作用。只有身体中的消化能力好了,那么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这样身体才会越来越好。专家告诉我们,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消化药中都是含有山楂成分的。

  第五:防治动脉硬化

  经常服用山楂水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身体中的甘油三酯以及血清胆固醇的含量,这样身体患有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降低。除此之外,山楂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增强心肌收缩力,这样血液流量就会大大的增加,一些心绞痛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降低。

  第六:平喘化痰

  另外,山楂中含有大量的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的成分,这样对于一些拉肚子还有腹痛的情况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除此之外,山楂中含有的物质能够起到平喘化痰的作用,所以说如果身体出现了咽喉不舒服的情况,服用山楂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七:利尿

  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山楂水服用后还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所以说,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容易出现便秘情况的患者,或者是已经出现便秘情况的人群,可以适当的多喝一些山楂水。不过,如果原本身体就是患有各种类型的胃病患者,例如胃溃疡等等,建议还是少喝一些山楂水,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查看详情

驱虫药

  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槟榔的用法用量

  内用: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适量。生用力佳,炒用力缓;又新鲜者优于陈久者。

  炮制:1、槟榔: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内,文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槟榔的功效作用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主治: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槟榔的禁忌

  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槟榔的配伍

  1、痈疽肿毒,已溃、未溃: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简易方》)

  2、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徐长卿(炙)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每服五钱,水煎,入朴硝一钱,温服,日二服。(《圣惠方》徐长卿汤)

  3、一切痈疽,疮疖、疳 恶疮、下疰 疮溃后,外伤风寒,恶汁臭败不敛,并主之: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频涂之,取效。(《和剂局方》)

  4、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二钱。(《圣济录》)

  槟榔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一切风、一切气,宣利脏腑。

  2、《别录》:消谷逐水,除痰 ,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查看详情

止血药

  小蓟

  别名:青青菜、荠荠菜、刺儿菜。

  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小蓟的用法用量

  用法:5~12g。

  炮制:1、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2、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操作工艺。)炒至黑褐色。

  小蓟的功效作用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1、止血试验:剪去小鼠尾尖,使血连续流出,给予小蓟浸剂后能较显着地缩短出血时间。自小蓟煎剂中提取一种黄白色粉末状物质,配成7%水溶液,用于创伤表面,而有良好的止血效应。

  2、小蓟含儿茶酚胺类物质,小蓟煎剂有直接的拟交感神经药的作用,其作用可被可卡因和麻黄碱所增强,被苄胺唑啉和加氢麦角碱所对抗,且不易受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的影响。小蓟煎剂对麻醉后破坏脊髓的大白鼠有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于清醒动物,静注小蓟制剂也能看到短暂的升压作用。小蓟制剂的升压成分耐热性强,煮沸浓缩不影响它的升压作用(此点与肾上腺素不同)。

  3、小蓟煎剂对离体兔心和蟾蜍心脏均有兴奋作用。

  4、动物试验:对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5、有镇静作用。

  6、抑菌:水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小蓟的禁忌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③《本草汇言》:“不利于气虚。”

  小蓟的配伍

  1、妇人阴痒: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

  2、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3、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4、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5、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

  小蓟的相关论述

  1、《别录》:养精保血。

  2、《本草纲目》: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

查看详情

安神药

  酸枣仁

  别名:枣仁、酸枣核、山枣仁、酸枣、酸枣核、酸枣子、北酸,棘仁等。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肝、胆、心经。

  入药部位: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

  形态特征: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或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表面赤褐色至紫褐色,未成熟者色浅或发黄,光滑。一面较平坦,中央有一条隆起线或纵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先端有明显的种脐,另一端具微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不明显。剥去种皮,可见类白色胚乳粘附在种皮内侧。子叶两片,类圆形或椭圆形,呈黄白色,肥厚油润。气微弱,味淡。以粒大饱满、外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

  酸枣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炮制:酸枣仁:原药放入竹箩内,沉入清水缸中,使仁浮在水面,壳沉水底,将枣仁捞出、晒干。

  炒酸枣仁: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微黄色,取出,放凉。

  焦酸枣仁: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武火炒至有五成变黑红色,取出,放凉。

  酸枣仁的功效作用

  功效: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主治: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药理作用:①镇静、催眠作用

  酸枣仁煎剂给大白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表现镇静及嗜眠,无论白天或黑夜,正常状态或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酸枣仁均能表现上述作用,小白鼠口服时的镇静指数为1.95,与巴比妥类药物表现协同作用,酸枣仁连续应用6天,可使动物睡眠变浅,持续时间缩短,即产生耐受性,但停药1周后可消失。口服酸枣仁可使防御性运动性条件反射次数显着减少,内抑制扩散,条件反射消退,抑制猫由吗啡引起的躁狂现象。生枣仁与炒枣仁的镇静作用并无区别,但生枣仁作用较弱,久炒油枯后则失效,有认为其镇静的有效成分可能与油有关,另有认为与水溶性部分有关。

  ②镇痛、抗惊厥、降温作用

  用热板法证明酸枣仁煎剂5克/公斤注射于小白鼠腹腔有镇痛作用,对小鼠无论注射或口服均有降温作用,但不能拮抗实验性电休克。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酸枣仁可引起血压持续下降,心传导阻滞。对大白鼠以两肾包膜法形成的高血压,在手术前或手术次日给酸枣仁(20~30克/公斤/日自由取食),均有显着的降压作用,但大白鼠吃酸枣仁时将外层薄皮留下,并未见镇静现象。

  ④对烧伤的影响

  酸枣仁单用或与五味子合用,均能提高烫伤小白鼠的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还能推迟大白鼠烧伤性休克的发生和延长存活时间,并能减轻小白鼠烧伤局部的水肿。

  ⑤其他作用

  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对狗因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抑制作用。不能拮抗家兔的咖啡因中毒。

  酸枣仁的禁忌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防己。”

  ②《本草经疏》:“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热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③《得配本草》:“肝旺烦躁,肝强不眠,禁用。”

  ④《本草求真》:“性多润,滑泄最忌。”

  酸枣仁的毒性

  酸枣仁150克/公斤给予小鼠灌胃无毒性症状,大鼠慢性毒性实验证明其毒性极低,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4.33±2.015克/公斤。但极大剂量亦可有毒性表现。

  酸枣仁的附方

  ①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劳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酸枣仁汤)

  ②治骨蒸,心烦不得眠卧:酸枣仁二两。以水二大盏半,研滤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临熟,入地黄汁一合,更微煮过,不计时候食之。(《圣惠方》酸枣仁粥)

  ③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熟令香,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竹叶汤调下,不计时候。(《圣惠方》)

  ④治心脏亏虚,神志不守,恐怖惊惕,常多恍惚,易于健忘,睡卧不宁,梦涉危险,一切心疾:酸枣仁(微炒,去皮)、人参各一两,辰砂(研细,水飞)半两,乳香(以乳钵坐水盆中研卜分。上四味研和停,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温酒化下,枣汤亦得,空心临卧服。(《局方》宁志膏)

  ⑤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酸枣仁一两(生用),全梃蜡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无时温服。(《简要济众方》)

  ⑥治睡中盗汗:酸枣仁、人参、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米饮调下半盏。(《普济方》)

  酸枣仁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图经》:“酸枣仁,《本经》主烦心不得眠,今医家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尔顿异。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有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茯苓、白术、人参、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六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深师主虚不得眠,烦不可宁,有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蝭母、干姜、茯苓、芎藭各二两,甘草一两炙,并切,以水一斗,先煮枣,减三升,后纳五物煮,取三升,分服。一方,更加桂一两。二汤酸枣并生用,疗不得眠,岂便以煮汤为熟乎。”

  ②朱震亨:“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藏安和,睡卧自宁。”

  ③《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④《本草经疏》:“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

  ⑤《本草切要》:“酸枣,性虽收敛而气味平淡,当佐以他药,方见其功,如佐归、参,可以敛心;佐归、芍,可以敛肝;佐归、术,可以敛脾;佐归、麦,可以敛肺;佐归、柏,可以敛肾;佐归、苓,可以敛肠、胃、膀胱;佐归、芪,可以敛气而灌溉营卫;佐归、地,可以敛血而营养真阴。又古方治胆气不和,甚佳。如胆气空虚,心烦而不得眠,炒用可也。”

  ⑥《本草汇言》:“酸枣仁,均补五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忡,神明失守,或腠理不密,自汗盗汗;肺气不足,气短神怯,干咳无痰;肝气不足,筋骨拳挛,爪甲枯折;肾气不足,遗精梦泄,小便淋沥;脾气不足,寒热结聚,肌肉羸瘦;胆气不足,振悸恐畏,虚烦不寐等症,是皆五藏偏失之病,得酸枣仁之酸甘而温,安平血气,敛而能运者也。”

  ⑦《药品化义》:“枣仁,仁主补,皮益心血,其气炒香,化为微温,藉香以透心气,得温以助心神。凡志苦伤血,用智损神,致心虚不足,精神失守,惊悸怔忡,恍惚多忘,虚汗烦渴,所当必用。又取香温以温肝、胆,若胆虚血少,心烦不寐,用此使肝、胆血足,则五脏安和,睡卧得宁;如胆有实热,则多睡,宜生用以平服气。因其味甘炒香,香气入脾,能醒脾阴,用治思虑伤脾及久泻者,皆能奏效。”

  ⑧《本经逢原》:“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盖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

  酸枣仁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含有多种人体必须营养物质

  酸枣作为中药的一种,含有大量的营养价值,其中所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大量脂肪油、三萜类、酸枣仁皂苷以及蛋白质等,这些都是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平时服用酸枣仁,具有很好的安神、敛汗以及养肝的效果,对于身体虚浮,睡眠不好还有虚汗的情况治疗效果都非常的不错。

  第二:滋补肝脏

  专家告诉我们,日常多吃一些酸枣仁,能够对肝脏起到非常不错的保健以及养生的作用。因为酸枣仁泡水喝之后能够益肝气以及强健筋骨,有效的促进身体健康。

  第三:调节血压血脂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酸枣仁中含有酸枣仁总苷,这种物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清中所含有的胆固醇,同时还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通过实验还发现,酸枣这种功效不仅能够调节血压血脂,同时对于动脉硬化的情况也都不错的预防以及治疗的效果。

  第四:镇静以及催眠

  镇静以及催眠的功效是大众最为熟悉的有一种酸枣仁泡水喝的功效了吧。酸枣仁具有非常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够有效的调节中枢神经,令身体进入睡眠状态,有效的提高睡眠时间。如果身体出现了心烦意乱或者是睡不着以及睡眠质量不好的情况,将酸枣仁泡水喝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

  第五:保护心血管系统

  专家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酸枣仁对于心血管系统也有不错的调节以及保护的作用。酸枣仁进入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调节心律失常的情况,对于心肌细胞损伤也有保护以及修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平时经常将酸枣仁泡水喝还能够有效的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查看详情

开窍药

  麝香

  别名:寸香、元寸、当门子、香脐子。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心、脾、肝经。

  入药部位: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形态特征:麝香香囊经干燥后,割开香囊取出的麝香呈暗褐色粒状物,品质优质者有时亦析出白色晶体。固态时具有强烈的恶臭,用水或酒精高度稀释后有独特的动物香气。

  麝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3-0.1g,一般不入汤剂。

  外用:适量,研末掺、调敷或入膏药中敷贴。

  麝香的功效作用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

  主治:主热病宰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心腹急痛;跌打损伤;痹痛麻木;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脓耳。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癓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麝香的禁忌

  虚脱证禁用;本品无论内服或外用均能堕胎,故孕妇禁用。

  麝香的毒性

  呼吸系统:呼吸细微,不规则,四肢冰冷,颜面发青,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泌尿系统:导致急性肾衰竭,无尿,双下肢及面部明显水肿,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明显增加,甚至死亡; 或致慢性肾炎患者病情加重。

  消化系统:口腔黏膜及咽部糜烂,口内有异物感,牙齿脱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血液系统:鼻衄,牙衄,吐血,便血,尿血及全身广泛性出血点。

  其他:外用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糖尿病。

  麝香的附方

  ①治卒中风:青州白丸子,入麝香同研碎为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如牙紧,可自鼻中灌入。(《魏氏家藏方》)

  ②治中风不醒:麝香二钱。研末,入清油二两,和匀灌之。(《济生方》)

  ③治痰迷心窍:麝香一分,月石、牙皂、明矾、雄精各一钱。上共研匀,密贮,每服五分。(《疡科遗编》)

  ④治中恶客忤垂死:空青一两(细研),麝香一分(细研),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上药相和,研令匀,每服以醋一合、汤一合相和,调散半钱,不计时候服之,须臾即吐为效。(《圣惠方》)

  ⑤治小儿诸痼潮发,不省,困重:白僵蚕(汤洗,焙黄为末)半两,天竺黄一分(细研),真牛黄一钱(别研),麝香(研)、龙脑(研)各半钱。上拌研匀细,每服半钱,生姜自然汁调灌眼,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白金散)

  ⑥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频发不止:麝香半两(细研),阿魏半两(面裹煨,面熟为度),干蝎三分(微炒),桃仁五十枚(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洒下二十丸。(《圣惠方》麝香丸)

  ⑦治厥心痛: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木香一两(锉),桃仁(麸炒)三十五枚,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一两,槟榔(煨)三枚。上五味,除麝香、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再同和研匀。每服三钱匕,水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煎至六分,去滓,入麝香末半钱匕,搅匀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麝香汤)

  ⑧治跌打气闭:牙皂、北细辛、南星、冰片、麝香等分。为末,吹鼻。(《医钞类编》吹药方)

  ⑨治痈疽发背及诸恶疮,去恶肉:麝香、雄黄、矾石、闾茹(一作’真朱’)各一两。上四味治下筛,以猪膏调如泥涂之,恶肉尽,止,却敷生肉膏。(《千金方》麝香膏)

  ⑩治鼠瘘:麝香(研)、雌黄(研)。上二味等分,并为散,取虾蟆背白汁和涂疮孔中,日一度。(《古今录验方》)

  ⑾治小儿疳,常渴,饮冷水不休:麝香一分,人中白一分。上药邡研令细,以蒸饼和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煎皂荚汤下二丸,空心、午后各一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麝香丸)

  ⑿治牙痛:麝香大豆许,巴豆一粒,细辛末半两(钱)。上药同研令细,以枣瓤和丸,如粟米大。以新绵裹一丸,于痛处咬之,有涎即吐却,有蛀孔即纳一丸。(《圣惠方》麝香丸)

  麝香的相关论述

  《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痉,去三虫。

  《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破产,堕胎,去面黔,目中肤翳。

  《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容许,镇心安神,以兰门了一粒,细研,热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州沧脓。

  《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胰理。能引药透达。

  《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症瘕。

  《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墨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

  《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查看详情

补虚药

  人参

  别名:圆参、黄参、棒槌、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葠。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脾、肺、心经。

  入药部位: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人参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炮制:生晒参:润透,切薄片,干燥。

  生晒山参:用时粉碎或捣碎。

  白糖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

  红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

  人参的功效作用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临床应用:①用于急救

  大剂量的人参(o.3~1两)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时极端垂危的病人;人参与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阳虚脱。

  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时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的剂量可以出现不同的作用:小剂量能提高血压,大剂量能降低血压。成人1日的常用量为0.2~3钱;人参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药),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参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参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③对胃和肝脏疾病

  对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对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无明显影响。也有报告称人参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强,大便正常,胃液总酸度增加。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疗条件下,服用人参对于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④治疗糖尿病

  人参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况,但不改变血糖过高的程度。或谓人参可使轻型糖尿病患者尿糖减少,血糖降低40~50毫克%,停药后仍可维持2周以上;中等度糖屎病人服人参后,虽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显,但多数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如渴感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某些患者服人参后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⑤对于精神病

  人参对无力型和无力-抑郁型精神病,无论其病因如何(精神分裂症、中毒或传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等),似均有治疗作用。也有认为,人参口服对器质性神经疾患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主观症状,而无客观的明显治疗作用。

  ⑥治疗神经衰弱

  人参对神经系统有显着的兴奋作用,能提高机体活动能力,减少疲劳;对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患者均有-定的治疗作用,使病人体重增加,消除或减轻全身无力、头痛、失眠等症状。

  ⑦治疗阳痿

  人参在中药里,一般用作强壮剂,可以补养元气;近人的研究,证明它有增强性腺机能的作用。人参酊对于麻痹型、早泄型阳痿有显着的疗效,但对精神型无效;对因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皮层性和脊髓性阳痿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⑧其他

  人参还有提高视力及增强视觉暗适应的作用。与其它药物合用,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临床上对于实症,如由于突然气壅而得的喘症,由于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症,一时冲动引发的吐血鼻衄等,均忌用人参。

  人参的禁忌

  实证、热证忌服。

  不宜与藜芦同用。

  人参的附方

  ①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③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④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⑤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⑥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半两,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半两。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⑦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⑨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纲目》)

  ⑩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去芦)二两,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⑿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⒀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

  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⒂治霍乱心烦躁:桂心二分(末),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⒃治虚疟发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用棕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漠纂要》)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人参泡水喝的功效

  人参对于身体具有很好的滋养以及保健作用,老中医告诉我们身体在服用人参之后能够很好的抵抗衰老、降低血压,同时对于心脏还有智力、抵抗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如果身体出现了血压过高或者是过低、糖尿病以及肿瘤以及血糖高的情况,服用人参也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人参美容养颜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经常服用人参能够令女性显得更加的年轻。现代医学还发现,人参中所含有的硒元素大大超过了很多的蔬菜以及水果,能够很好的维持身体肌肤的弹性以及水润。具体的人参泡水喝的功效如下:

  中医方面认为,人参味甘,服用之后能够感觉到一点点的苦涩味道,性温,服用之后对于肾脏、心脏、脾肺等等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并且起到补气、健脾、养胃、益肺以及益智、宁心还有养血等作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的将人参用于治疗大病初愈或者是久病不愈的人群,还有大失血之后的人也是非常的适合,能够很好的补足身体所亏损的元气以及精神。另外,如果是一些脾气不足所引起的适量减少、精神倦怠、呕吐、拉肚子;肺气亏损所引起的气喘吁吁、咳嗽无力;心气虚损所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以及心神不行、体虚多汗;血虚所引起的肌肤发黄、晕眩;肾气亏损所引起的尿频、阳痿等等问题,服用人参都能够很好的保养、调节身体,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查看详情

收涩药

  麻黄根

  别名:草麻黄、中麻黄。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心、肺经。

  入药部位:干燥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O.5~1_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根茎具节,节间长O.7~2cm,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气微,味微苦。

  麻黄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研粉扑。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麻黄根:先将蜜放锅内,用文火熔化,加入净麻黄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黄棕色,取出,放凉后不黏手。每麻黄根片100kg,用炼蜜15kg。

  麻黄根的功效作用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用于自汗,盗汗。

  麻黄根的附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㈡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

  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麻黄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读》:“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2、《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痓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洽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

  3、《神农本草经》:“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4、《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人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

查看详情

涌吐药

  常山

  别名: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归肺、肝、心经。

  入药部位:干燥根。

  形态特征: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气微,味苦。

  常山的用法用量

  用法:5~9g。

  炮制:炒常山:取常山片,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色变深。本品形如常山片,表面黄色。

  常山的功效作用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主治: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常山的禁忌

  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常山的附方

  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常山四两,甘草半两。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肘后方》)

  常山的相关论述

  《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查看详情

下乳药

  毛车藤

  别名:酸果藤、锯子藤。

  入药部位:夹竹桃科毛车藤以根入药。

  毛车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炮制: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毛车藤的功效作用

  功效:催乳,治妇女缺乳。

  主治: 主产后乳汁不下;乳汁稀少。

查看详情

祛风湿药

  独活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肾、膀胱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类圆柱形,棕褐色,长至15cm,直径1-2.5cm,有特殊香气。茎高1-2m,粗至1.5cm,中空,常带紫色,光滑或稍有浅纵沟纹,上部有短糙毛。叶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长20-30(-40)cm,宽15-25cm;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成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开展,背面无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5-18cm,宽3-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有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叶轴下延成翅状,侧生的具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有短柔毛;痛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无毛,偶被疏短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5-16(-20)cm,密被短糙毛;总苞片1,长钻形,有缘毛,早落;伞辐10-25,长1.5-5cm,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总苞片5-10cm,阔披针形,比花柄短,先端有长尖,背面及边缘被短毛;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先端内凹;花柱基扁圆盘状。果实椭圆形,长6-8mm,宽3-5mm,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棱槽间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独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独活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除湿,痛痹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作用: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

  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

  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

  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

  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独活的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服,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独活的配伍

  1、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痹为度。(《肘后方》独活酒)

  2、脚气肿胀痛: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中风不语: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纲目》引《小品方》)

  独活的附方

  ①治风痹:独活、石南各四两,防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以酒二斗,渍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力度。(《干金方》独活酒)

  ②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之患,及新产后腰脚挛痛,除风活血:独活二两半,桑寄生、杜仲(切,炒断丝)、北细辛、白芍药、桂心、芎藭、防风(去芦)、甘草、人参、熟地黄(洗)、大当归各二两。上锉散,每四钱,水二盏煎,空心服。(《世医得效方》独活寄生汤)

  ③治少阴寒湿腰痛:独活、苍术、防风、细辛、川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苍术汤)

  ④治历节风四肢头面肿:黄芪十二分,独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上五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芜荑、蒜、面、猪肉。(《延年方》)

  ⑤治惊瘫、鹤膝,及中风湿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昼轻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独活半两,当归(酒洗)、白术、黄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上件细切,每取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无时。(《活幼心书》独活汤)

  ⑥治产后百日中风,痉,口噤不开,并治血气痛,劳伤,补肾;独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上三味,先以酒渍独活再宿,若急须,微火煮之,令减三升,去滓,别熬大豆极焦,使烟出,以独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一。(《千金方》独活紫汤)

  ⑦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独活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小品方》一物独活汤)

  ⑧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耳,牙车急,舌不得转: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⑨治头痛属少阴者: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⑩治齿根动痛: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细切,以酒一升渍一宿,含之。(《千金方》)

  ⑾浣洗一切痈疽:独活、黄芩、莽草、当归、川芎、大黄、赤芍药各-两。上为散,分作两次,先用猪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药,再煎十余沸去滓,乘热洗疮。(《普济方》独活散)

  独活的相关论述

  1、《汤液本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2、《本草经疏》:独活,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则成奔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奔豚。癎与庢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癎庢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辟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

  3、《本草汇言》: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脚气,化奔豚,疗疝瘕,消痈肿,治贼风百节攻痛,定少阴寒郁头疼,意在此矣。

查看详情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

  形态特征: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的用法用量

  用法:10~15g。

  炮制: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茯苓的功效作用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作用:1、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人士来说,茯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对心脏的作用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实验也表明,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3、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4、抗癌

  茯苓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补气健脾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茯苓能够使得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血细胞的耗竭。实验表明,茯苓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明显升高。

  7、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8、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9、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10、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着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碍了戊巴比妥的分解与排泄而致麻醉时间延长。

  11、治痰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茯苓的禁忌

  1、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肾虚,小便过多,尿频遗精者慎用。

  茯苓的配伍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茯苓的附方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3.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4.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5.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6.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8.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10.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11.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12.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13.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14.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茯苓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查看详情

活血化瘀药

  川芎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生川军。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形态特征: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的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具波状环纹形成层,全体散有黄棕色油点。香气浓郁而特残,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川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川芎的功效作用

  功效: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

  主治: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川芎挥发油少量时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川芎煎剂分别给大、小鼠ig均能抑制其自发活动,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并能对抗咖啡因(20mg/kg)的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戊四氮所致的大鼠惊厥。用川芎煎剂25-50g/kg灌胃,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小鼠的镇静较大鼠更明显;它还能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但不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也不能防止五甲烯四氮唑、可卡因的惊厥或致死作用。日本产川芎的挥发油部分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脊髓反射具有兴奋作用,剂量加大,则皆转为抑制。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川芎煎剂对离体蟾蜍和蛙心脏,在浓度在1O-5-10-4时使收缩振幅增大、心率稍慢。

  3、对平滑肌的作用,川芎浸膏的10%水溶液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微量时能刺激受孕子宫,使其张力增高,收缩增强,终成挛缩;大量则反使子宫麻痹而收缩停止。川芎生物碱,阿魏酸及川芎内酯都有解痉作用,而藁本内酯则是解痉的主要成分。川芎哚ig300mg/kg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比较P《0.001。

  4、抗菌作用等体外试验,川芎对大肠、痢疾(宋内氏)、变形、绿脓、伤寒、副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川芎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5、抗放射作用,川芎煎剂对动物放射病实验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川芎水溶性粗制剂对大鼠、小鼠及犬的放射线照射与氮芥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川芎对大鼠的抗射效果比小鼠好,ip比im给药效果好,im给药较ig效果好。

  6、其它作用,川芎嗪能增加麻醉兔的肾血流量,并能利尿。川芎嗪能抑制DNA合成,提示能抑制蛋白质和抗体生成。川芎有某些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它能保护雏鸡避免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营养性脑病。阿魏酸钠可减少H2O2及O2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抗OH及丙二醛(MDA)溶血的作用。阿魏酸钠可明显降低补体溶血,抑制补体3b(C36)与红细胞膜的结合。川芎嗪对以平阳霉素气管内给药制备的小鼠肺纤维化发生有抑制作用。

  川芎的毒性

  川芎嗪静脉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239mg/kg。川芎水溶性粗制剂给于小鼠ip和im的LD50分别为65.86与66.42g/kg。川芎嗪小鼠iv的LD50为239mg/kg。小鼠每日po川芎嗪5或10mg/kg,连续4周,动物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川芎的禁忌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恶黄连。

  ②《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

  ③《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④《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⑤《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川芎的附方

  ①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疰,太阳穴疼,及感风气: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孑(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头目清。(《局方》川芎茶调散)

  ②治偏头疼:京芎细锉,酒浸服之。(《斗门方》)

  ③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宣明论方》川芎丸)

  ④治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简便单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芎劳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

  ⑥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着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当归六两(洗,去,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干,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产后血晕: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荆芥穗(炒黑)二钱。水煎服。(《奇方类编》)

  ⑧治产后心腹痛:川芎(洗,锉)、桂心(不见火,锉)、木香(锉,怀干)、当归(去芦须,洗,锉,焙)、桃仁(去皮、尖并双仁,炒黄)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如不欲饮酒,即用水一盏,药末二钱,煎至七分,带热服。(《卫生家宝方》川芎散)

  ⑨治新产块痛: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汤)

  ⑩治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全幼心鉴》)

查看详情

平肝潜阳药

  石决明

  性味:咸,寒。

  归经:归肝经。

  形态特征: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5~6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未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白鲍: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表面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平。

  石决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 ~15g ,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炮制:石决明:洗净晾干,敲成碎块。

  煅石决明:取刷净的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烧,内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盐石决明: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石决明100斤,用盐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石决明的功效作用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石决明的禁忌

  ①《本草经疏》:“畏旋覆花。”

  ②《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决明的配伍

  1、畏光。用石决明、黄菊花、甘草各一钱,水煎,冷后服。

  2、痘后目翳。用石决明火煅过,研为末,加谷精草等分,共研细,可烤猪肝蘸吃。

  3、肝虚目翳(气虚、血虚、肝虚,眼睛充血,夜如鸡啄,生出浮翳)。用石决明(烧成灰)、木贼(焙),等分为末。每取二钱,与姜、枣同用水煎,连渣服下。每天服三次。

  4、青盲、雀目。用石决明一两(烧存性)、加苍术三两(去皮),共研为末。每取三钱,放入切开的猪肝中,扎定,加水煎熟,乘热熏目,待转温后,食肝饮汁。

  5、小便淋症。用石决明去粗皮,研为末,水飞过。每服二钱,熟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如淋中有软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

  石决明的附方

  ①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②治眩晕:石决明八钱,菊花四钱,枸杞子四钱,桑叶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目生白翳:石决明六钱,元明粉二钱,大黄一钱五分,菊花三钱,蝉蜕三钱,白蒺藜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点之。(《圣惠方》石决明散)

  ⑤治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⑥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⑦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⑧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热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⑨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⑩治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石决明的相关论述

  1.《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2.《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3.《纲目》:通五淋。

  4.《本草从新》:愈疡疽。

  5.《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

  6.《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7.《本草经疏》: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

  8.《要药分剂》: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

  9.《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石决明泡酒喝的功效

  第一:治疗眩晕

  将石决明和菊花以及枸杞子、桑叶按照8比4比4比3的比例准备好,然后用水煎煮最后服用药液,对于眩晕等症状有着很不错的疗效。

  第二:治疗眼生白翳

  建议将石决明取出适量,然后再准备少量的元明粉、大黄、菊花以及白蒺藜、蝉蜕,洗干净之后直接用清水煎煮服用药液,这种方子在我国的山东地区广泛的使用。

  第三:治疗风毒气攻头部,身体出现眼昏昏以及头目不利的症状

  建议将石决明和去芦头的羌活、菊花以及炙甘草、草决明等一起准备好,然后五味中药材一起碾碎制作成药散,建议患病的时候取出适量用清水煎煮之后过滤服用,注意在服用这种药方之后应该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趁热服用,这样服用的石决明散对于疾病的疗效更好。

  第四:治疗青盲雀目

  建议将烧存性后的石决明取出一两,然后去皮的苍术准备三两,一起研磨成粉末后每次患病的时候服用三钱,用猪肝披开药末放入其中扎裹好,砂罐煮熟之后的热气用来熏眼睛,食物放冷后服用药液,这样坚持一段时间青盲雀目的情况会有一定的缓解。

  第五:治疗眼生外障

  建议将火煅后的石决明以及薄荷叶各准备一两,然后蒺藜子翻炒后去掉刺和荆芥穗各准备二两,再准备有半两蜜炙后的人参,将准备好的药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建议饭后用砂糖冷水送服,这种石决明散特别适合用来治疗眼生外障的情况,疗效超好。

  第六:治疗怕日羞明

  将石决明、甘草、菊花以及金海砂准备等量,切碎之后用水隔水煎煮,药液剩下三分之二的时候起锅过滤服用药液,注意要趁热服用,这种千里光汤对于一些怕光的情况疗效很好。

  第七:治疗眼生丁翳并且根脚厚

  将石决明捣碎之后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飞过,再准备适量的乌贼鱼骨、龙脑、琥珀以及珍珠末,一起研磨成粉末,用铜的器皿盛放并且制作成豆子大小的药丸,每天早晚分三次服用。

  第八:治疗外伤出血

  取出适量的决明子煅制后研磨成粉末,然后将外伤的部位清洗干净后撒上准备好的药粉,用棉布紧紧的包裹起来就可以了。

  第九:治疗锁喉风

  将石决明火烧醋炙,然后再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米醋调和,用鹅毛沾上适量擦在喉咙上,然后吐痰掉,坚持使用可治疗锁喉风。

  第十:治疗小肠五淋

  建议将石决明表面的粗皮去掉,然后再捣碎研磨成粉末。若是身体患有了小肠五淋这种疾病,那么将石决明粉末用热水调和后服用,效果非常的不错。

  第十一:治疗高血压

  石决明泡酒喝的功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可以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并且治疗这种疾病的方子还有很多效果都非常的不错。将决明子和生牡蛎、生地黄、菊花一起用水煎煮,然后每天三次服用药液;将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杜仲一起适量取出后和清水煎煮,最后服用药液;也可以将石决明和菊花、夏枯草、钩藤以及僵蚕一起用水煎煮服用,这种方子更加适合老年人高血压并且头痛的症状。

  第十二:治疗肝虚血弱以及日久昏暗的情况

  将石决明和菟丝子以及五味子各准备一两,然后再准备一两半的熟地黄、细辛以及之知母,将六味中药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后加入炼蜜制作成药丸,不舒服的时候空心服用三十丸,并且用米汤送服效果好。

查看详情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别名:高鼻羚羊角。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心经。

  入药部位:动物的角。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羚羊角的用法用量

  用法:1~3g,宜另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炮制:1、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羚羊角的功效作用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着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能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羚羊角的禁忌

  脾虚慢惊患者禁服。

  羚羊角的毒性

  按每日2克/公斤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

  羚羊角的配伍

  1、治肝中风,筋脉拘急,舌强语涩:羚羊角屑一两,独活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太平圣惠方》)

  2、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羚羊角的附方

  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柱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羚羊角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②《本经逢原》:“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查看详情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别名:三叶半夏、止叶老、三步跳。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1、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成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半夏的用法用量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

  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炮制:1、生半夏:用时捣碎。

  2、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4、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半夏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

  半夏的毒性

  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半夏的附方

  ①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紊问病机保命集》)

  ②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饮咳嗽:大半夏一斤,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于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半夏粉一两,入飞过细朱砂末一钱,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⑤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⑦治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⑧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⑨治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摘元方》)

  ⑩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补缺肘后方》)

  ⑾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八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侯。(《卫生家宝方》省风汤)

  ⒀治目不瞑,不卧: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灵枢》半夏秫米汤)

  ⒁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⒂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半夏(洗)五钱,草乌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问病机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濒湖集简方》)

  ⒄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肘后方》)

  ⒅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白和涂之,水磨敷。(《补缺肘后方》)

  ⒆治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仁斋直指方》嚏惊散)

  ⒇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纲目》)

  (21)治诸瘘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调涂孔内,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伤性出血: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3)治蛇伤:鲜半夏、鸭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捣碎成膏状,敷于伤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半夏的配伍

  1、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3、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4、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半夏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2、《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3、《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查看详情

攻毒杀虫止痒药

  白矾

  别名:矾石、羽涅、羽泽、理石、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

  性味:味酸、涩,性寒。

  归经:归肺、脾、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白矾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形态特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

  白矾的用法用量

  用法:0.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炮制:枯矾:取净白矾,照明煅法煅至松脆。

  白矾的功效作用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主治: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桔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脱肛,痔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

  白矾的禁忌

  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且不宜久服和多服,及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①《吴普本草》:歧伯:久服伤人骨。

  ②《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③《药性论》:畏麻黄。

  ④《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⑤《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白矾的配伍

  1、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本草原始》)

  2、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本事方》白金丸)

  3、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黄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车丸)

  4、治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枯白矾四两,蛇床子二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弹子大,干胭脂为衣,绵裹入阴门内,热极再换。(《普济方》如圣丹)

  白矾的附方

  (1)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本事方》白金丸)

  (2)治风痰痫病:生白矾一两,细茶五钱,为未,炼蜜丸如梧子大。一岁十丸,茶汤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卫生杂兴》化痰丸)

  (3)治中风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者:白矾一两,牙皂角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吐痰为度。(《纲目》)

  (4)治初中风失音不语,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风痰,令省觉:白矾二两(生用),生姜一两(连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先细研白矾为末,入浓煎生姜汤研滤。分三服,旋旋灌,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救治。若气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药吐之,设吐得痰毒,别增疾。(《圣济总录》白矾散)

  (5)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明矾九份,淀粉一份。用冷水做丸,如黄豆粒大小。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治肺壅热,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烦渴:白矾(枯)、熟干地黄(焙)、玄参,知母(焙)、贝母(炒)、诃黎勒皮各一两。上六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枣汤下,食后临卧时服。(《圣济总录》白矾丸)

  (7)治喉痹、乳蛾、喉风:明矾二两,胆矾五钱。上研为极细,吹患处。(《普济方》吹喉散)

  (8)治急喉闭:白矾三钱,巴豆三个(去壳,作六瓣)。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其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玉机微义》白矾散)

  (9)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车丸)

  (10)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金匮要略》矾石丸)

  (11)治妇人遗尿不知:矾石(熬)、牡蛎(熬)各三两,上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千金翼方》)

  (12)治肠炎:明矾研末,装入胶囊。每天服二次,每次两个胶囊,温开水送下。(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济科选编》)

  (13)治婴孩小儿伏暑泄泻:矾(净瓦盆合定,用火煅过)八两,为极细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汤,食后服。(《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玉华丹)

  (14)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诃黎勒散)

  (15)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渐黄瘦:白矾四两(烧令汁尽),硫黄二两,消石一两。上药同研,于铫子内,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极细,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矾丸)

  (16)治蛔虫病、蛲虫病:白矾五分,红葱三寸,花椒二十一粒。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7)治心气疼痛:醋一盏,加生白矾一小块,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温服。(《儒门事亲》)

  (18)治反胃呕吐:枯白矾三两,蒸饼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十五丸。(《普济方》)

  (19)治衄血不止:枯矾末吹之。(《圣济总录》)

  (20)治齿龂间津液、血出不止: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后不用,朽人牙根。(《千金方》)

  (21)治小儿重舌舌强:白矾半两,桂心一分。上药,捣罗为末。每用少许,干敷舌下,日三上。(《圣惠方》)

  (22)治小儿鹅口并噤:白矾-分(烧灰),朱砂末一分。上药,和研极细。敷儿舌上,日三上,以乱发洗舌上垢,频令净,(《圣惠方》白矾散)

  (23)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枯矾二钱,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细末。将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药,一日三次。(《全展选编·五官科》)

  (24)治目翳及胬肉:矾石上上白者,纳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疾逐恶汁尽,日日渐自薄。好上上矾石,无过绛矾色明净者,慎如疗眼常法。(《千金翼方》矾石散)

  (25)治赤目风肿:甘草水磨明矾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矾频擦眉心。(《濒湖集简方》)

  (26)治烂弦风眼:白矾(煅)一两,铜青三钱,研末,汤泡澄清,点洗。(《永类钤方》)

  (27)治一切疮痈恶毒(先服此丸护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为毒虫蛇犬所伤:黄蜡二两,白矾一两。先将蜡溶化,侯少冷,入矾和匀,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渐加至百丸则有力。疮愈后服之亦佳。加雄黄名雄矾丸,治蛇、犬、虫咬毒。(《医方集解》蜡矾丸·一名黄矾丸)

  (28)治疔肿恶疮:白矾(生用)、黄丹各等分。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卫生宝鉴》二仙散)

  (29)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两,矾石半两。上二味,为末。每用二钱匕,沸汤一碗,调匀令洗,汤温即止,每淋洗了,用软帛裹干,用生肌药掺于疮口上。(《圣济总录》)

  (30)治刀斧金疮:白矾,黄丹等分。为末敷之。(《急救仙方》)

  (31)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矾烧灰,细研敷之。(《圣惠方》)

  (32)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本草原始》)

  (33)治疥:白矾(烧灰)一两,硫黄一两(细研),胡粉一两,黄连一两,雌黄一两(细研),蛇床子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以猪膏和如稀面糊,每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圣惠方》白矾散)

  (34)治烧伤:明矾、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适量。将明矾、五倍子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35)治鼻中患肉,不闻香臭: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千金方》)

  (36)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摇:白矾(煅枯)二钱,硇砂五分。共为细末,每用少许点上。(《医学心悟》白矾散)

  (37)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纲目》)

  (38)治妇人阴痒脱:矾石,熬,末之。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翼方》)

查看详情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别名:红升、黄升、红粉。

  入药部位:为水银、白矾与火硝的加工品。

  形态特征:①红升(《外科传薪集》)

  又名:三仙红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种》),红粉。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块状物或粉末。块状者,厚约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泽,一面较为粗糙,呈蜂窝状。质重而脆。气无,露于日光下颜色变深。以红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升(《疡科遗编》)

  又名:黄升丹(《疡科遗编》)。为黄色或橙黄色的块状物或粉末,余同红升。以黄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升药的用法用量

  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调敷或作药拈。

  炮制:原料为水银、硝石、白矾各二两。先将硝石、白矾研细拌匀,置铁锅中,用文火加热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结。然后将水银洒于表面,用瓷碗覆盖锅上,碗与锅交接处用桑皮纸条封固,四周用黄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数粒。将锅移置火上加热,先用文火,后用武火,至白米变成黄色时,再用文火继续炼至米变焦色。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将碗取下。碗内周围的红色升华物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升药底”。用刀铲下后,宜密封避光贮存。

  升药的功效作用

  功效:拔毒排脓,除腐生新。

  主治: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

  升药的禁忌

  本品有毒,腐蚀性较强,外用亦宜微量。

  升药的毒性

  用花生油调配红升丹呈混悬液,每组小鼠16只,给药剂量按30mg/kg等比级数1.5倍递增,经口灌胃。用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为120.98±1.71mg/kg,属中等毒性药物;在切掉大白鼠全层皮肤的2cm×2cm创面上撒布红升丹干粉4小时后,血脑、肝、肾等组织的含汞(Hg)量明显升高,内脏组织的含汞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肾脏含汞量最多,其次为肝、血脑,各组各项含汞量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升丹蓄积系数为5.3,属轻度蓄积,但已和中度蓄积系数相临界。

  在蓄积毒性实验后,对存活的心、肝、肾、脑等脏器组织进行病检观察,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其原理是因为汞是一种原浆毒,与体内各种蛋白酶的巯基(-SH)具有特异性亲和力,能抑制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汞,可与体内蛋白形成疏松的蛋白化合物,使细胞发生各种营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坏死。汞可通过肾、肝、结肠粘膜排泄,主要以肾脏为主,占汞全部吸收量的75%,汞由肾脏排泄时,会抑制实质细胞巯基酶系统的活性,故急性中毒者可见肾肿大,皮质增厚,肾小管上皮肿大坏死。

  升药的附方

  ①治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煨石膏四两,漂净冬丹五钱,上好黄升丹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丹)

  ②治下疳腐烂:升丹三分,橄榄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或干掺。(《药奁启秘》)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