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百科】头部穴位_面部穴位_健康百科_1健康网
中医/穴位百科
头部穴位

  正营穴名解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正营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按摩正营穴位的作用

  主治:缓解治疗头痛、头晕、目眩、齿痛等。

  功效:平肝明目、舒筋活络、吸湿降浊、疏风止痛、平肝熄风。

  正营穴位配伍

  正营穴配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缓解治疗牙痛、牙关不利;

  正营穴配太冲穴、阳白穴、风池穴缓解治疗目赤肿痛、眩晕、头痛;

  正营穴配头维穴、风池穴、外关穴具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缓解治疗偏头痛;

  正营穴配印堂穴、外关穴、风池穴具有定眩止呕的作用,缓解治疗目眩,呕吐。

查看详情

神庭穴的取穴方法与作用

面部穴位

  玉液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解剖:穴区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查看详情

  按摩玉液穴位的作用

  主治: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消渴。

  功效:清泻热邪,生津止渴。治重舌肿胀,难言,黄疸,口舌生疮,喉咽诸热,呕吐,急腹痛,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

  玉液穴穴位配伍

  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风池穴、曲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内关穴、少府穴、鱼际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命门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溃疡: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溃疡周围(点刺)。

  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穴,海泉穴在舌理中,金津穴在舌下左边,玉液穴在舌下右边。

  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穴、人中穴、金津玉液穴、承浆穴、合谷穴。

  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穴、外关穴、人中穴、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仓穴。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穴、通里穴、人中穴、十宣穴、金津玉液穴。

  消渴:水沟穴、承浆穴、金津玉液穴、曲池穴、劳宫穴、太冲穴、行间穴、商丘穴、然谷穴、隐白穴。

查看详情

颈部穴位

  俞府穴名解

  俞府。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或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腧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俞府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查看详情

  按摩俞府穴位的作用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功效:回收体表液体。

  俞府穴穴位配伍

  配天突穴、肺俞穴、鱼际穴治咳嗽、咽痛;

  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查看详情

肩部穴位

  天髎穴名解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天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皮肤由颈丛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肤较厚,与致密的皮下筋膜紧密相连。分布于冈上、下肌的血管神经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经。血管经肩胛横韧带的上方,神经穿过韧带和肩胛切迹围成的孔,然后进入冈上窝,再绕肩胛颈,进入冈下窝。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冈上肌表面血管神经束内侧,入肩胛上神经支配的冈上肌。

查看详情

  按摩天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功效:收引天部湿浊。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天髎穴穴位配伍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查看详情

胳膊穴位

  肘髎穴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肘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肘筋膜、肱三头肌。皮肤由臂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起始部,进入肱三头肌。该肌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查看详情

  按摩肘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功效:通经散瘀止痛。

  操作:直刺0.5寸。

  肘髎穴穴位配伍

  配手三里、肩髃治疗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查看详情

手部穴位

  中冲穴名解

  (1)中冲。中,与外相对,指中冲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

  (2)心包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物质是来自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且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出,故为心包经井穴。

  (3)中冲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外出体表的高热之气,此气外出体表后急速散热降温,所行为天之中下部而不能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中冲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距指甲游离缘约1分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分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冲穴位的作用

  主治:昏厥、热病、心烦闷、心痛、中风昏迷、舌强肿痛、中暑、小儿夜啼、咽喉肿痛、头痛如破、身热如火。

  功效:清热、开窍、利喉舌。

  操作:浅刺1分或点刺出血。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中冲穴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水沟穴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

  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

  配商阳穴治耳聋时不闻音。

查看详情

胸部穴位

  紫宫穴名解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

  紫宫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查看详情

  按摩紫宫穴位的作用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功效:散热益气。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紫宫穴穴位配伍

  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气、心烦。

查看详情

腹部穴位

  中注穴名解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的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即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中注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0、第11肋间或肋下神经分布。

查看详情

  按摩中注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痛、便秘、泄泻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

  功效:利湿健脾。

  操作:直刺1~1.5寸。

  中注穴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次髎主治月经不调。

查看详情

腰部穴位

  大横穴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大横穴位的作用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功效:转运脾经水湿。

  操作: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大横穴穴位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查看详情

背部穴位

  中枢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第10胸椎棘突下。

  解剖: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枢穴位的作用

  主治: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肝炎等。

  中枢穴穴位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可理气和中、散寒止痛,主治胃痛;

  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满、饮食不振;

  配委中、肾俞,可补肾强腰、通经止痛,主治腰痛、脊强。

  中枢穴相关论述

  《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

  《类经图翼》:“一传此穴能退热,进饮食。”

查看详情

臀部穴位

  中膂俞穴名解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中膂俞穴准确位置

  定位:骶正中嵴(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解剖: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中膂俞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泻;疝气;腰骶痛。

  功效:强健腰膝、清利湿热。

  操作:直刺1~1.5寸。

  中膂俞穴穴位配伍

  配合谷、足三里主治痢疾。

查看详情

腿部穴位

  中渎穴名解

  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

  中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渎穴位的作用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功效:疏导水湿。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中渎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查看详情

脚部穴位

  陷谷穴的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

  2、胃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陷谷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 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并借跖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按摩陷谷穴的作用

  主治:1. 目赤肿痛,面浮水肿。

  2. 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功效: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陷谷穴穴位配伍

  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缓解治疗卒面肿。

查看详情

足底穴位

  足通谷穴名解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也。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足通谷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寸。

  解剖: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足通谷穴位的作用

  主治:头痛,项痛;鼻衄;癫狂。

  功效:升清降浊。

  操作:直刺0.2~0.3寸。

  足通谷穴穴位配伍

  配上星、内庭主治鼻衄;

  配风池、风门、天柱、后溪主治项痛、项强。

查看详情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中府穴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定位】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云门穴

  【穴义】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

  天府穴

  【功能作用】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天府穴

  【穴义】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侠白穴

  【穴义】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 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尺泽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孔最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手太阴经郄穴。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经渠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穴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鱼际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少商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原文

  是动则病⑴,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则交两手而瞀⑶,此为臂厥⑷。

  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喝⑹,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⑺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注释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⑵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⑶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⑷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⑸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⑹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⑺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⑻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⑼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⑽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翻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查看详情

奇经八脉

  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镇痉熄风,清热利湿,固脱止泻。

  【主治】①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②癫狂痫。

  【类别】督脉、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络穴

  腰俞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癫狂,癫痫。②痔疾。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④月经不调。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悬枢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泄泻,腹痛。

  脊中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泄泻。②黄疸。③痔疾。④癫痫。

  中枢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胀满。②腰脊强痛。

  筋缩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痉熄风,健脾调中。

  【主治】①癫痫。②脊强。③胃痛。

  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黄疸。③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灵台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疮。③咳嗽,脊背强痛。

  神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强痛。

  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癫痫。③脊背强痛。

  陶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头痛,脊强。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类别】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

  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作用】熄风止痉,通络开窍,疏风活络。

  【主治】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②聋哑。③中风,舌强不语,暴瘖。④癫狂痫。⑤后头痛,项强。⑥鼻衄。

  【类别】督脉与阳维交会穴。

  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类别】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

  脑户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开窍止痉。

  【主治】①头晕,项强。②癫痫。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强间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头晕,眩晕。②癫狂痫。③中风偏瘫。

  后顶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症,烦心,失眠。

  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类别】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前顶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作用】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中风偏瘫,癫痫。

  囟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作用】平肝熄风,醒神镇惊。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癫痫。④小儿惊痫。

  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头痛,目痛。②鼻渊,鼻衄。③癫狂。④中风偏瘫。

  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风止痉,通窍安神。

  【主治】①失眠,惊悸,痫症。②头痛,眩晕。③鼻渊。

  【类别】督脉、足太阳、阳明经交会穴。

  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热宣肺,宣通鼻窍,苏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③目胀痛,视物不清。④足跟痛。

  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作用】开窍启闭,苏厥救逆,清热化痰,宁神镇痛。

  【主治】①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②癫狂、痫症。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类别】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

  兑端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主治】①癫狂。②牙龈肿痛,口喎。

  龈交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作用】清热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疮出血、痔疾疼痛。③齿龈肿痛。④鼻渊。⑤癫狂。

  督脉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督脉临床表现

  脊柱强直、角弓 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督脉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查看详情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列缺,即从列缺穴处由手太阴经分出,起始于手腕上部列缺穴两肌肉分歧处,与手太阴经相并而行,散布于手大鱼的边缘部(鱼际),由腕后一寸半(即列缺)处走向手阳明经。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手掌热;虚证为呵欠,气短,或尿频、遗尿等。当取列缺穴治之。

  手太阴络脉的循行规律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络脉的注释

  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欠呿——欠,呵欠;呿:书中写法为(去欠),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呿,肺气不足所致。

  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