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肘筋膜、肱三头肌。皮肤由臂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起始部,进入肱三头肌。该肌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功效:通经散瘀止痛。
操作:直刺0.5寸。
配手三里、肩髃治疗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肘髎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功效: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配合谷治头痛。
郄门。郄,孔隙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曲泽穴传来的温热经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经的体内经脉,故名。
心包经郄穴。理同郄门名解。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功效:疏导水湿。
操作: 直刺0.5~1寸。
郄门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缓解治疗神经性呕吐;
郄门穴配内关穴缓解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郄门穴配曲泽穴、大陵穴缓解治疗心痛。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癫痫。
功效:生发小肠之气。
操作:直刺0.3~0.5寸。
配风池、大椎主治癫狂、痫症;
配曲池、臂臑主治肘臂疼痛。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功效:除湿降浊。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配肩髎穴、肩髃穴、臑会穴、清冷渊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下,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净清明。本穴物质是由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穴。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短伸肌及腕长伸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腹痛,腹胀,腹中痞块,完谷不化,泄泻,头风,眩晕,目痛,唇干,流口水,气喘,尿血,上肢不遂,狂言,乳痈,毛发焦脱等。
功效:疏经通络,清肠利腑。
操作:直刺1.0~1.5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泄利脓血:下廉、幽门、太白(《针灸资生经》)。
腹痛胀满,小腹痛:下廉、阴市、承山、复溜、中封、大敦、小海、关元、肾俞(《神应经》)。
头风:下廉、五处、神庭(《针灸资生经》)。
小便黄:下廉、太溪、兑端、阴谷(《针灸资生经》)。
狂言:下廉、昆仑、太渊、阳溪(《神应经》)。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定位:坐位或仰卧位取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当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http://zyk.1.com.cn/xuewt/521987.htm
主治:咳嗽、气喘、气短、干呕、烦满、心悸、上臂前外侧痛、紫白癜风、咽喉肿痛,瘾疹。
功效:宣肺理气、宽胸和胃。
操作: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臂丛(正中)神经痛:侠白、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新针灸学》)。
紫白癜风:侠白、天府(《循经考穴编》)。
咽喉肿痛:侠白、尺泽、天府(《针灸正宗》)。
瘾疹:侠白、百会、风府、曲池、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儿科针灸治疗经验》)。
温溜:温,温热;溜与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乃气血深聚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温热,穴为阳气所注,故名。
定位: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头痛、面肿,鼻衄,牙痛,口糜舌肿,吐涎,咽喉肿痛;肠鸣,腹痛,泄泻;癫狂,痫证,吐舌;疟疾,疔痈,四肢肿,肩臂痿痛不举,伤寒,颈痛等。
功效:清泻阳明,消肿止痛,安神通腑。
操作:直刺0.5~1.0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喉痹不能言:温溜、曲池(《针灸甲乙经》)。
癫疾:温溜、仆参(《备急千金要方》)。
狂仆:温溜、掖门、京骨(《备急千金要方》)。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针灸聚英·百症赋》)。
肠鸣而痛:温溜、陷谷、复溜、阳纲(《备急千金要方》)。
1、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3、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定位: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解剖: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主治: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热病;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瘰疬。
功效: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外关穴配阳池穴、中渚穴缓解治疗手指疼痛、腕关节痛;
外关穴配太阳穴、率谷穴缓解治疗偏头痛。
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该穴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心经络。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功效:清热安神,通经活络。
主治:1. 心悸、怔仲等心病;
2. 舌强不语,暴喑;
3. 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运动。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动过缓、中风失语、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等。
配内关、心俞主治心悸、怔仲;
配廉泉、涌泉主治舌强、暴喑。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悲恐,目眩,心痛。”
2.《医宗金鉴》:“主治温病,面热无汗,懊憹,心悸惊恐。”
天府:天,指人体上部;府,聚结。《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天以候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为肺气聚结之所,故名“天府”。
定位:坐位,微屈肘,于肱二头肌外侧缘,肘横纹上6寸处是穴。
解剖:肤一皮下组织一肱肌。皮肤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深层有肱肌,肱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出肌支支配此二肌。
功效:宣肺止咳,镇惊止血,疏经活络。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多睡恍惚,善忘,悲泣,乱语;鼻衄,吐血,目红肿;头眩目瞑;瘿气;疟疾,身肿,身重嗜睡,紫白癜风,上臂内侧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
瘿气咽肿:天府、臑会、气舍(《备急千金要方》)
鼻衄:天府、合谷(《针灸聚英·百症赋》)
紫白癜风:天府、侠白(《循经考穴编》)
咽喉肿痛:天府、侠白、池泽(《针灸正宗》)
风证:天府、曲池、列缺、百会(《备急千金要方》)
中国古代一寸曰一里,此穴在曲池上3寸处,若是从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正好5寸,故名。
定位:屈肘,在臂外侧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当曲池穴上3寸处。
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功效:疏经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医病症:肘臂孪急,疼痛不举,风湿肿胀,上肢不遂;咳嗽,吐血;胃脘胀满,疼痛;嗜卧,身黄,疟疾,惊恐,瘰疬等。
西医病症:咯血,肺炎,扁桃体炎,胸膜炎,腹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核,恐怖症,偏瘫,上肢疼痛,嗜睡等。
操作: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肩部或肘部。
手臂红肿疼痛:手五里、曲池、通里、中渚、合谷、尺泽(《针灸大成》)。
瘰疬:五里、大迎、臂臑(《针灸甲乙经》)。
嗜卧,四肢不欲动摇:五里、三阳络、三间、厉兑、天井(《针灸甲乙经》)。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该静脉接受前臂正中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的注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前方,穿前臂深筋膜,深进旋前圆肌,继穿正中神经(或其内侧)及其深方的肱肌。
附注:手少阴经所溜为“荥”。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功效: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主治: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炎,尺神经麻痹;
2.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胸膜炎;
3.运动系统疾病:落枕,前臂麻木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肘臂挛痛,下肢痿痹;
4.其它:心绞痛,淋巴结炎,疔疮,瘰疬,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肋间神经痛等。
操作: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放散;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现代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
配后溪穴主治手颤、肘臂疼痛;
配神门穴、内关穴、大陵穴主治癔病;
配合谷、内庭,有清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牙龈肿痛;
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百症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胜玉歌》:“瘰历少海,天井边。”
《甲乙经》:“少海主风眩头痛。”
《外台秘要》:“少海主寒热,齿龋痛、狂。”
《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
《铜人》:“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
《针灸大成》:“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上指上方,与下相对。廉者,形如菱角状,又指边侧。因该穴在下廉上1寸,屈肘握拳,是处肌肉隆起,形如菱状,穴当菱状之边侧,因名上廉。
定位: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屈肘取穴。
解剖:在桡侧短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
主治:中医病症:腹痛,肠鸣,泄泻,头痛,头晕,半身不遂,手足不仁,手臂肩膊疼痛,膝肿,喘息,小便难等。
西医病症: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肠鸣腹痛等。
操作: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至手。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胸中柱满:上廉、华盖、紫宫、中庭、神藏、灵墟、胃俞、侠溪、步廊、商阳、手三里、气户、周荣、上管、劳宫、涌泉、阳陵泉(《备急千金要方》)。
食泄:上廉、下廉(《神应经》)。
夹脐痛:上廉、曲泉、中封、水分(《神应经》)。
小便难黄:上廉、下廉(《备急千金要方》)。
《针灸甲乙经》:在三里下一寸。
《医学入门》:在曲池前四寸。
《循经考穴编》广注:曲池下三寸,屈肘取之,若直取合四寸。
《针灸集成》:腕后七寸,曲池下三寸,三里下一寸微外些。
《针灸甲乙经》:小便黄,肠鸣相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脑风头痛,小便难,黄赤,肠鸣气走疰痛。
《针灸资生经》:寒疟;偏风,腰腿手足不仁。
《针灸大成》: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类经图翼》:小便涩,大肠气滞。
《循经考穴编》:肩膊酸痛。
定位:在前臂背侧,手背腕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的属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进经拇长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达前臂骨间膜,以上诸肌由桡神经深支发出的肌支支配。
功效:舒筋通络,开窍镇痛。
主治:暴喑卒聋,龋齿牙痛,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等。
操作: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 斜刺2.0-3.0寸,透郄门穴,前臂感觉麻胀,并向指端传导。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解剖: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深层有旋前圆肌、肱肌;布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动静脉、尺侧返动静脉的掌侧支与尺侧下副动静脉前支构成的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本干。
功效:散热降浊。
主治:1. 心痛、心悸等心脏病证;
2. 胃痛、呕吐、泄泻等急性胃肠病;
3. 肘臂挛痛;
4. 热病。
操作: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配内关、中脘主治呕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备急千金要方》:“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
《铜人针灸经》:“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疹,臂肘手腕善动摇。”
《针灸大成》:“呕血,曲泽、神门、鱼际。”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定位:臂内侧,在极泉穴与少海穴 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解剖: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有肱三头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有副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功效:散风止痛。
主治:1. 头痛,振寒;2. 胁痛,肩臂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痛。
《铜人针灸经》:“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针灸大成》:“主目黄头痛。”
《类经图翼》:“振寒胁痛,肩臂不举。”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定位: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即是,或两手虎口垂直交叉,当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所指处有一凹陷,即为此穴。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核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功效:清泻阳明、通调水道。
主治:目赤,耳鸣,鼻衄,口眼歪斜,牙痛,喉痹,咽干,颊肿;小便不利,水肿;癫疾,多言;肩膊肘腕酸痛,疟疾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入0.5~0.8寸,局部酸胀。
鼻衄:偏历、合谷、上问、昆仑、通谷(《针灸资生经》)。
耳聋:偏历、肾俞、听会(《神灸经纶》)。
耳鸣:偏历、阳溪、商阳、洛却、腕骨、前谷(《针灸资生经》)。
齿痛:偏历、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温溜(《经络全书》)。
癫疾呕:偏历、神庭、攒竹、本神、听宫、上星、百会、听会、筑宾、后顶、强间、脑户、洛却、玉枕(《备急千金要方》)。
1)间使。间,间接也。使,指使、派遣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行至本穴后,经水逐步降温,生发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如被它物间接的指使一般,故名。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通行的道路。鬼路名意指心包经的经水由本穴流行通过。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故名鬼路。
3)心包经经。经,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动而不居,故为心包经经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化气,所化之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布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脉;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功效:散热生气。
主治:1. 心痛、心悸、癫狂等;2. 胃痛,呕吐;3. 热病,疟疾;4. 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配心俞主治心悸;配后溪、合谷主治癫痫;配内关、胃俞、中脘主治胃痛。
定位:二白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解剖:在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桡侧穴)和指深屈肌(尺侧肌)中,穴区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动脉干、桡神经浅支(桡侧穴)和正中神经(尺侧穴)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功效:调和气血,提肛消痔。
主治:1、痔疮,脱肛;2、前臂痛,胸肋痛。
操作:直刺0.5~0.8寸。
1、治痔疮:二白(针刺泻法);大肠俞(挑治法);
2、治脱肛:二白(针刺);长强(针刺);百会(温灸)。
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2、《医学纲目》“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针入三分,泻两吸。”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
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定位:半屈肘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上7寸,尺、桡两骨之间取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伸腕肌、骨间后血管神经束、拇长伸肌。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后面深筋膜,经尺侧伸腕肌和小指伸肌的交界部深进,穿经骨间后血管神经束,直抵深面拇长伸肌和前臂骨间膜的背面。血管神经束由桡神经深支(又称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背侧动脉以及两条伴行静脉,被前臂筋膜包裹而形成。行于前臂后区内浅层与深层肌之间,血管神经的分布营养并支配前臂后区的所有结构。
功效:开窍聪耳,清利咽喉。
主治:耳聋牙痛,咽喉痛,偏头痛、上肢麻痹瘫痪、神经衰弱、眩晕、肾炎等。
操作:直刺0.5-1.0,局部酸胀,右向肘部和手背部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