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能用电磁炉吗_健康百科_1健康网
育儿/孕期/孕妇用品/孕妇能用电磁炉吗

孕妇能用电磁炉吗

   孕妇能用电磁炉吗

  怀孕期间,大家对这些带有电磁辐射的小家电都谨慎使用。至于电磁炉孕妇能不能用呢?有资料说电磁炉已成为家庭隐形杀手”之一。因为据悉孕妇使用电磁炉可能引起胎儿智能受损,婴儿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

  微波炉、电磁炉是家庭中电磁辐射集市的电器,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时可由家人代劳。

  当然,会不会真的造成危害,谁都很难讲,如果以前用过,以后不用就是了。也不用过多担心,保持心情愉快,给胎宝宝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

  电磁炉对孕妇的危害大吗

  孕妇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家电。但一些家电在运作时,会产生电磁波和电磁场,对孕妇危害很大。那么电磁炉对孕妇的危害大吗?

  强电磁辐射造成胎儿畸形

  据研究,在受精卵刚开始发育时,细胞、基因、蛋白质等的复制过程都牵涉到电流的流动,微量电磁波会改变钙离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进而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细胞内遗传物质DNA信息受到电磁波影响,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到遗传因子。所以在胚胎发育的初期,受精卵暴露于电磁波中可能会引起不正常的细胞分裂,甚至产生基因复制错误的现象。

  1—3个月为胚胎期,孕妇如果遭受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胎儿肢体缺损或畸形;4—5个月为胎儿成形期,电磁辐射可能引起智能损坏,甚至造成痴呆;6—10个月为胎儿成长期,电磁波的危害则是造成婴儿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另外,电磁波还有可能间接影响孕妇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电磁炉对孕妇的影响有哪些

  电磁炉对孕妇的影响有哪些,是孕妈咪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庭喜欢用电磁炉涮锅。据测定,电磁炉使用时,距离10厘米测得电磁波的强度是840MG(毫高斯),即使距离100厘米测量,电磁波的强度仍高达4.5MG,远较欧美规定的电磁波安全标准2MG”高出许多。所以,孕妇最好避免使用电磁炉烹煮食物。

  如果使用空调时觉得气闷,头晕,皮肤干燥、发痒,甚至空气有异味,那多半说明你室内的空气不新鲜了。

  对于电磁辐射长期影响产生的作用,许多人几乎一无所知。每天接触各种电器,孕妇及怀着的孩子有没有危险?没有任何人能证明电波和电场无害,同样也没有任何人能证明其有害。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之中,而且说法自相矛盾。

  提及电磁炉对孕妇的影响,大家一般担心电波引起焦虑、心跳、引起头痛、易怒,长期接触会引起癌症,尤其是居住在高压线附近等等。

  其实,对孕妇来说,电磁波引发胎儿畸形的担心大可不必。因为胎儿在我们厚厚的腹部皮肤和细胞组织的保护下,并且还有羊水隔绝着。然而,人们仍在质疑电磁波是否会引发自然流产和早产。对此,科学研究仍然是空白,没有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面对这种缺乏确定结论的情况,专家们建议:孕妇应当谨慎地避免接触电磁波。当我们不知道电磁波是好还是坏时,以谨慎为原则,但不必过于紧张。

  怀孕初期用电磁炉好吗

  电磁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极低频电场与磁场,由于与金属加热对象是分开的,因而电磁炉电磁辐射量比普通家电高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不过好在电磁炉是向上辐射的,换句话说,只需电磁炉的侧面屏蔽平安有效,而操作人员又在侧面坚持一定间隔的话,正常运用没什么问题。但是电磁炉偏偏又需求人们在运用时坚持较近间隔,因而它所产生的辐射影响要比电视、电脑大得多。

  手机、电脑、电视等小型家电的电磁还不到微波炉、电磁炉等高电磁家电辐射的3%,如果是怀孕初期长期使用电磁炉,容易使胎儿发育滞后,生出来的宝宝反应迟钝。所以,怀孕初期还是最好不要用电磁炉了。

  如果是怀孕中后期长期使用会损伤宝宝脑组织,宝宝也容易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果必须要用,那就把电磁炉打开以后,走的远远的,至少3米以上。

  孕妇使用电磁炉注意事项

  人们信任电磁炉烹制食品的质量,但是很少有人对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质问。其实,电磁炉发射的电磁场很高:比冰箱高出上千倍,甚至上万倍。这已经是很高的电磁场了。

  孕妇使用电磁炉做饭时,腹中的胎儿正好处在电磁炉放置的高度。所以孕妇最好不要使用电磁炉,如果一定要使用,也要注意调整一下腹部的位置。

  1.离电磁炉远一点。研究证实:当远离发射源时,电磁强度减弱得非常快。所以,其副作用(如果存在的话),也是同距离成反比,越远影响就越小。

  2.做饭速度快一些,把菜放在火上后,不要一直站在电磁炉边,与它保持距离,比如2米。

  最后,孕妇最好不要用电磁炉。孕妇最好是不要使用,或者要使用也应该减少使用时间,有很多朋友在看了网上的一些知识后就认为电磁炉其实没有辐射的,其实这个是有辐射的,只是辐射大小的问题而已。当然能够避免不适用电磁炉就尽量不要使用。

孕妇能用电磁炉吗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