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秋季节,有些儿童在面部或四肢的部位会出现一些像黄豆大的水疱,这种水疱就被称做是脓疱疮。下面我们来了解脓疱疮是什么吧。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毛囊炎的症状
为什么到夏秋季节,儿童的面部或四肢处会出现脓疱疮呢?我们知道,脓疱疮是一种皮肤病,但是,大家却不太了解脓疱疮的病因。
脓疱疮是怎么引起的呢
脓疱疮经常是由于感染了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的,也可能是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本病可以单独感染致病,也可以混合感染致病。脓疱疮的发生还与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因素有关。
某些外界环境如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时,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虫咬、皮炎、湿疹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从而易招致致病菌侵入而引发脓疱疮。
一般治疗脓疱疮,选择外用药物清洗患处或者口服药物效果是最好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对于患者使用过的衣物等都需要及时的进行消毒、暴晒,这样才能够避免再次感染。
脓疱疮有多种类型,像大疱性脓疱疮、寻常性脓疱疮,不同类型的脓疱疮表现的症状不同。以下是关于脓疱疮的症状的介绍:
大疱性脓疱病(bullous impetigo):初发损害为米粒至黄豆大水疱,内容初为黄色清澈,后迅速变混浊,并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壁薄,疱周红晕较轻。数天后,疱壁由紧张变松弛,由于体位关系疱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状坠积性脓疱,自觉瘙痒。疱破后形成鲜红糜烂面,表面疱液逐渐干涸、结淡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后遗留褐色色沉斑,不留瘢痕。
寻常性脓疱疮(impetigo vulgaris):皮损初发为红色斑疹,迅速发展为水疱或脓疱,疱壁较厚,疱液混浊,周围红晕显着。疱干涸后结蜡黄或污黄色厚痂(图1)。
大疱性脓疱病、寻常性脓疱病均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易接触传染,有自身接种性,常可在农村及儿童保育单位内流行。经过一般短促,也可因接触感染、自身接种、搔抓或摩擦等因素使皮损扩延。主要发生于儿童,以2~7岁多见,成人亦可被感染,夏秋季多发。一般无全身症状,蔓延面积较大时可有发热及白细胞总数升高,重者可伴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导致肾小球肾炎。
脓疱疮看上去不算太严重的疾病,只不过是皮肤上有水疱而已。但是,其危害是很大的,严重的话,会引发肾炎,因此对该病必须要及早治疗。
脓疱疮的治疗方法
脓疱疮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0.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脓疱疮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痂,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黄芩、生地、泽泻、滑石(包煎)、生甘草。
二、外治法
1、如意金黄散以凉茶调后外搽患处。
2、马齿苋、苦参,水煎湿敷患处。
3、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洗剂外搽。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脓疱疮用什么药最好
局部治疗:用肥皂或清水清洗伤口,或者使用温和非刺激性的抗生剂如聚维酮碘可增加外用抗菌药物的疗效,可减少疾病传播。外用抗菌药物包括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1%截短侧耳素软膏等。